你是否也常听人说“过了25岁学习能力就衰退”?或者暗自认定“我这辈子都学不好外语”?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限制,可能只是大脑给你制造的幻觉。

大脑可塑性:专家有话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思维模式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关键: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能力看作石膏雕像——脆弱且不可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大脑看作可塑形的黏土,他们相信通过练习能塑造新的可能。脑成像技术则再一次证实,成长型思维者在面对挑战时,前额叶皮层会像交响乐团一样活跃,持续强化神经连接,从而使自身能力不断进步来攻克难题。
大脑可塑性:训练与改变的实证探索
在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进程中,大量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脑具备惊人的可塑性,能够通过训练实现显著提升。以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为例,在经过严格且系统的训练后,大脑中负责空间记忆的海马体体积平均增长了30%。这一现象表明,在应对特定的认知挑战时,大脑会积极地进行结构重塑以适应新的需求。
这种可塑性在儿童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大脑如同充满活力的建筑工地,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知识与技能。然而,令人惊喜的是,成年人的大脑同样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2014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65岁以上的老人在经过3个月的杂技训练后 ,他们的运动皮层灰质密度显著增加。
不仅如此,普通人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也在不断建立新的连接。每一次刻意练习,就如同为大脑的“信息高速公路”铺设新的匝道,使信息传递更加高效,从而提升相应的能力。这一结果表明,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拥有改造大脑的潜力。

大脑可塑性:成长型思维培养策略
1. 将“我做不到”改为“我暂时还没掌握”。
当我们说“我做不到”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触发“威胁警报”,释放皮质醇让人产生逃避冲动;而改用“我暂时还没掌握”,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大大提升。这种语言转换本质上是在训练神经回路。
2. 记录每天微小的进步,建立神经奖励机制。
我们可以制作每日计划,每完成一项就夸奖自己“太棒了,又完成一项任务”!当我们记录进步时,纹状体会持续释放多巴胺,多巴胺能加固新形成的突触连接。哈佛脑科学中心追踪发现,持续记录的人6周后海马体记忆容量提升了22%。
3. 用“暂时性”替代“永久性”表述。
例如把“完全听不懂”换成“这部分需要更多练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语言-认知实验”证实,使用暂时性表述的人,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时长是习惯永久性表述者的3.2倍。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常给自己树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结语
在学习与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时常会遭遇看似难以逾越的瓶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艰难的突破时刻,实则是神经元在突破固有连接模式的过程。如同健身时,只有撕裂肌纤维,才能重建更为强大的肌肉 ,认知的提升往往伴随着短暂的不适与挑战。
当我们在学习之路上再次陷入困境,萌生出放弃的念头时,请记得给自己的大脑传递这样的信念:“别着急,我们正在搭建新的神经通路。”这不仅是对自我的鼓励,更是对大脑潜力的信任。每一次的坚持与努力,都是在为大脑构建更高效的认知网络。而这正是我们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突破的关键所在。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