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建设现状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05年设立,目前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总体来看,专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将本专业的总体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情况。按照学校“一纵三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进一步理顺了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原则,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鼓励和支持专业老师走出去,继续深造或进修,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养。其次,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扩充现有师资队伍,特别重视国内重点高校青年优秀博士的引进。
3.科研团队及科研成果建设。一直以来,本专业将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方向凝练作为专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经过长期讨论与磨合,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形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管理研究、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保障研究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
二、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以提升专业质量和打造专业特色为核心,秉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以优化课程结构和优化师资结构为基础,以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为突破口,以强化教与学的互动为主要抓手,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工作。
三、专业建设目标
在学校办学方针的指导下,立足广东,辐射华南,服务企业和政府机构,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长线专业的建设特点,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优化师资结构、抓好课程建设、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开拓实习基地等手段,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本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政策参与制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建设成效。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建设
(五)科研能力培养与科研成果建设
(六)教学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五、专业建设措施
(一)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
具体实施以课程建设负责人为核心,课程建设小组为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融教学和教学研究于一体。在基础课程模块,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解原理、熟悉方法、使用工具方面的能力,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在专业课程模块,将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领域积累的经验,着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课程模块,结合实践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密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引进和聘请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引进师资的重点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有潜力的副教授,以及名牌大学的在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等领域有良好科研成果与科研能力的博士。另外,将努力拓宽与业界联系的渠道,聘请一批具有实际工作部门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进入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2.增加师资培训投入,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进修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学术水平。
3.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为广东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或培训服务。
4.实施“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工作。
(三)教材建设
1.规范教材选用工作程序。
2.扩大与知名出版社、兄弟院校的交流。
3.鼓励教师编写有实践特色的实验教材和案例教材。
(四)实践教学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以及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建设。搞好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利用丰厚的社会资源,尝试开放式的办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3.鼓励师生结合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坚持毕业论文的实践要求。
4.在实践教学中“实行四种模式,达到五个结合”,即:就业见习、社会调研、暑期“三下乡”和个人自主实践等四种模式;实践内容与专业,教师与学生,社会服务与科研,实习单位的主题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挑战杯”作品等五个结合。
(五)科研能力培养与科研成果建设
突出专业特色,服务于广东及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结合广东经济强省与人口大省的具体情况,本专业将进一步突出华南地区特色,重点研究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社会保障热点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1.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完善细化课程考核办法。
4.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
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广东金融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财经类院校,从来没有放松对新兴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扶持,积极支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当成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品牌。在专业未来的发展中,学校仍然会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这种支持具体体现在人、财、物、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具体保证。
(一)常规性的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按教师人员及学生人数拨付充足的包干经费,用于系部日常工作;所有教师课酬、津贴、奖金、以及实验室设备建设等,均由学校另外支付,保证充足的经费支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另外,学校近几年通过竞标、选优的方式,持续地给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项专业建设经费支持。
(二)人才引进与教师培训方面的支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与学校在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方面所提供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上体现出扶持特色专业发展、培养新兴专业进步的倾斜性。这使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的人才。
(三)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为鼓励与扶持学校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学校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在2004年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自筹资金建了一座16000平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验教学成为学校教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同时,学校积极与国内多家知名的教学软件公司展开合作,投资选择适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其中,社会保险综合实训平台软件、劳动争议处理与协调软件的采购和使用在国内高校中位于前列,广东金融学院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设社会保险实验课程的高校之一。
(四)加强有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各项组织制度保证。学校以校方的身份积极与政府机关、科研机构联系,主动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优秀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教学讲座活动,并专门制定外聘教师的报酬制度。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加紧强化有关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实验教学活动。为提高教师在实验教学领域的积极性,适当提高实验课程的课酬,以激励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应用型劳保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