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业教学 教学管理 正文

劳动关系专业建设规划

作者:时间:2020-09-30点击数:

 

 

一、劳动关系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客观上要求妥善处理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各种矛盾和冲突,更要促进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团结合作创新,所以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关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劳动关系专业在西方国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但在我国则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仅有7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劳动关系本科专业,分别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山东工商学院(2009年)、山东管理学院(2013年)和广东金融学院(2014年)。从广东省内高校本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我校尚属首所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高校,专业开设时间是2014年,而在此之前,即从2009年开始,劳动关系就已经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之下的专业方向开设,目前已有2013届和2014届两届毕业生。因此,仅从广东省内来讲,我校劳动关系专业不管是从专业设立的时间还是专业发展经验,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专业建设思指导思想

在广东金融学院“一纵三横”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劳动关系领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广东,辐射华南,服务企业和政府机构,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长线专业的建设特点,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力争通过2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劳动关系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条件好、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管理先进、教师队伍强、教学质量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三、专业建设原则

1.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懂金融”的原则。以工商管理类学科核心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以劳动关系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辅之社会实习,努力使学生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力,充分利用金融学院的金融学科优势,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努力构筑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懂金融”适应性强的知识能力结构。

2.坚持“动态开放”的原则。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及时重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努力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需求接轨,为企业培养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专业型人才。

3.坚持“融合创新”的原则。劳动关系学科交叉发展特性,要求专业建设必须融合学校的工商管理类基础学科与本学院的劳动保障、应用心理和行政公共管理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建设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劳动关系本科专业人才。立根于经济与管理学科,利用我院优势专业,特别是金融专业优势,依托本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融合应用心理学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多科学协同优势,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切实实践“一纵三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实验、案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能力,并强调学生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劳动关系管理能力、劳动关系心理辅导能力等可雇佣性技能发展,具体落实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在双师素质方面,聘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2名,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4名,引进具有2年以上劳动关系管理从业经验的专任教师3名,使该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在双师结构方面,继续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结构,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本专业的优秀教学团队。

(三)课程建设目标

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基础课的重要性,又要突出专业骨干课程的建设,还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充分发挥本系各专业的协同优势,拓展选修课程的结构与体系,使课程体系丰富化,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在课程建设方面,理论课由具有博士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开课教师的比例大于80%;每门课均可以由2个以上的专业教师开出;建设3门院级精品课程,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

(四)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教材和讲义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编写教材和讲义,力争在建设期内新编2部以上高质量教材和讲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推动专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在建设期内,力争100%的课程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基础文件,50%以上的课程运用BB平台开展教学活动,15%以上的课程立项为校级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建设期内建成1个兼具综合性、动态性、共享性、开放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五)实践教学建设目标

校外实践创业基地建设方面,在专业现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社会资源整合,遵循“存量整合、增量发展”的原则,首先加强现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存量整合”,其次扩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覆盖范围,力争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扩展至与专业对口的社会行业领域内,实现“增量发展”。建设期内,拟新建立4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建立1个创业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验教学方面,建成集体协商与谈判实验室1个,购买劳动争议与处理相关软件1套,确保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

五、专业建设措施及保障

(一)人才培养模型改革与创新

借鉴劳动关系领域中“三方(劳、资、政)协调”机制的做法,劳动关系专业将探索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三方(校、企、生)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参与办学,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扩大校外实践创业基地,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进行追踪调查,并积极接受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通过对学校、行业企业、学生三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透视,努力找到三者的共同目标,初步形成“三方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完善“培养、提升、引进”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机制。以跨学科融合和校内外联合培养为渠道,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为抓手,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基地内部教学人员的提升空间与路径,引进部分具有实际部门工作经验的教师,聘用一定数量的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外部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师资质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劳动关系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关键性优秀人才的缺乏,如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等。因此,要结合专业建设需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具体的措施为: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双师素质方面,聘用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2名,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4名,引进具有2年以上劳动关系管理从业经验的专任教师3名,使该专业中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在双师结构方面,继续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结构,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本专业的优秀教学团队。

2.教学管理团队建设

专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团队进行支撑。为了配合专业建设,保证日常教学的秩序,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教学的管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沟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工作,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团队,为专业建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课程建设

以我院CPE三段式课程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从总体上把握课程体系结构,既要突出模块课程之间的差别,又要重视他们的内在关联性,从而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有效调整。其次,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在四年中的学习周期规律,对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学时分布进行调整,尽可能的减少第7学期的课程数量,以增加学生工作搜寻的时间,同时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建设

自2009年劳动关系专业(方向)开设以来,经过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资源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后将持续鼓励并支持教师编写教材,加强教材建设力度,教材建设将沿着“教案—讲义—课程实践—出版发行”这一路径进行。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文件编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对现有教学基础文件进行审核,并严格按照我院相关编写规范进行修改完善。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校级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争取获得3-5门课程立项,推进课程在BB网络课程平台的上传率,达到课程100%上网共享。

(五)实践教学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劳动关系专业目前共有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民生银行白云支行、广州市康泰养老院、广州市地税局等8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基本涵盖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各种单位类型,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实验室方面,劳动关系专业与本系其他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共用1个综合实验室。总体来看,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尚不能满足对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急需建立一个专门的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室,以用于集体协商、劳资谈判等专业技能的养成。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1)存量整合

存量整合的核心在于加强合作、纵深发展,即寻找更多的合作点,实现嵌入式合作模式。与合作单位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对现有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合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在现有合作节点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加深的可能性,争取将合作的范围获得由点及面,由浅至深的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纽带,充分发挥基地在各个合作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各合作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现有合作单位形成一个目标清晰、相对稳固、合作密切的联盟。

(2)增量发展

充分认识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乃至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存量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增量发展,努力提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覆盖范围。同时,认清劳动关系作为新建专业的基本现实,摒弃以往“守株待兔”式的被动联系模式,依托广东金融学院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金融领域的品牌效应,充分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与校外目标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最后,巩固合作关系,逐步实现深度合作。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科研项目合作、不定期走访等形式,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在评估已有合作领域运行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进一步合作的节点,逐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合作关系。建设期内,将新建立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基地建设的增量发展。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建设。在实验室软件建设方面,扩展实验软件对专业知识环节的覆盖范围,继续引进与专业相关的、与学科前沿接轨的实验软件,如劳动争议处理系统、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系统等。在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对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如电脑、桌椅、师生对话系统等进行升级,努力构建良好的实验条件。此外,加大硬件设备的购入力度,如高性能服务器、摄像探头、投影仪等,逐步实现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实验室环境对实际工作部门职业环境的高度仿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