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董志强教授做客我校“金融大讲堂”,解析平台劳动者权益保护路径

作者:时间:2025-11-04点击数:

近日,广东金融学院建校75周年系列活动之“金融大讲堂”在广州校本部北阶103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董志强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迈向共同利益的均衡:平台劳动者保护的困境和路径》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校长易行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领导及师生代表200余人出席活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亦名教授主持活动。

校长易行健在致辞中对董志强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董教授作为我国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其研究成果对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易校长回顾了与董教授在广东经济学界二十余年的学术交往,期待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化两校在科研合作、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助力我校公共管理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

 

讲座中,董志强教授从“何为平台劳动者”切入,介绍了新业态就业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数字平台经济下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深层机制。他指出,平台经济在拓展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因任务碎片化、算法监控及劳动力供需失衡等因素,使劳动者在薪酬议价、社会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对于“为何难以高薪?”,董教授结合合同理论与信息经济学视角,从“监督型合同的主导地位、平台控制下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者与平台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三种结构性的机制阐释算法管理如何压缩劳动者的“信息租金”,影响其合理报酬。董教授认为,加强平台劳动者权益保护不仅关乎社会公平,也对促进消费稳定与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分析灵工经济加州案例,提出在“保护就业者”与“保护就业”之间应寻求基于共同利益的平衡。

在此基础上,董志强教授提出了实现共同利益均衡的三条政策路径:以透明性为核心的算法监管、从岗位保护转向社会保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最后,董教授还对就业灵活性和数据权进行了再审视。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算法治理的落地实践、不同行业平台劳动者的政策差异、灵工经历对个体职业发展影响等话题积极提问,董志强教授一一予以深入解答。整场讲座气氛活泼热烈、逻辑严谨、内容前沿,为公共管理、劳动经济与数字治理等交叉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本次“金融大讲堂”系我校建校7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展现了我校持续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融合创新的积极态势。

【嘉宾简介】

董志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制度与发展、劳动经济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就业形态、行为经济学等方向。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中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行为和演化范式经济学》《灵工经济:批判性导论》等著作十余部,多次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公共管理学院  杨永贵供稿)